一個末代香港人被文化衝擊的一天

我是在港英時代末期,香港稱得上是最繁榮安定時出生的香港人。1997年香港回歸時我還只是剛剛念幼稚園的小孩,看著電視直播的大型慶祝活動,又花車丶又步操丶又放國歌的,對於這些事我還沒有任何感覺,沒有回到祖國懷抱的感動丶也沒有對此事有任何反感,還在幼稚園裡拿到了一隻穿著紅色衣服,上面寫上1997的國慶回歸小熊娃娃。



懶人聲音版

隨著自己慢慢長大,其實我也沒有多少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要說的話也只會說自己是香港人。我從小就不關心本地政治議題,不理會國際新聞,只會玩電腦遊戲,不知道甚麼是八萬五政策丶以為香港會有五十年不變的一國兩制,是典型的港豬。

小學時因為父親是長期在國內設廠工作的關係,每逢學校長假,不論聖誕丶新年丶暑假丶復活節假,都會被媽媽強迫帶到父親內地工作的地方去。而我第一次萌生不想前往內地的想法,不是因為當年很多「拐子佬」害我不能在內地自己到處去玩,也不是因為很多地方都比較髒,其實也只就是因為每逢長假到內地這件事,令我失去了和朋友一同外出遊玩的機會。

和父親一起工作的,大多都是親戚,然而突然有一天,有一個本是一同工作的親戚,在工廠不遠處自己用同一個工廠名稱開了另一家自己的工廠,帶走了一些工頭和工人,還跟客戶說是一樣的,是新分店,把不少客戶都挖走了。

他的工廠零件不夠時就過來這邊拿,但他的工廠賺了錢,錢還是他的。但這也沒關係了,因為沒多久之後,親戚的店倒了,他又神態自若地回來這邊吃飯了。

但這也沒關係了,因為沒多久之後,政府說要擴建馬路,要把廠門外停車場的空地收走,然後再沒多久,政府又說要建鐵路,連整個工廠的地都收走了。

我不知道當時政府有沒有賠償,也不知道賠償了多少給父親,只看到我們家完全沒有致富跡象,和心灰意冷了一段時間的父親。

因為工廠已結業,個人對內地的體驗也不好,除了每年一次萬般不願地回鄉祭祖,我很少再前往國內,只有父親仍然中港兩邊走,經營他的新事業。之後聽到這幫「親戚」的事跡仍然很多,例如繼續以為父親在香港工作賺很多錢,伸手就說要錢重建祖屋,但即使到了這一刻,我仍然相信這也只是我對部分內地人的錯誤觀感。

近幾年國內鐵路線開通了,父親還和我去坐過一次,去了一個地方,父親說這個站以前就是他的工廠,附近已經重建得五光十色,很有高科技城市的感覺,不再是髒髒的工業區,我不太認得出來,令我好奇的,是一個在非常近,步行可到的距離,意義不明地又有另一個鐵路站。

可能我還是一個甚麼都不懂的小屁孩,我不知道近距離的站是有多方便附近居民和之後的鐵路發展,還是因為鐵路沿線物業會比較有升值潛力,抑或是有人極力希望該位置多建一個鐵路站得到一些利益,在這天我終於第一次理解到何謂「中國特色」。

即使我已逃避前往內地,但我慢慢感覺到這種事已經反向往我這邊來了。清拆菜園村興建高鐵丶超資港豬澳大橋丶各式大白象工程,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在內地感受過的這份中國特色。

去年這個時候,我還有工作,我在一個共享辦公室做兼職,整層樓有很多家公司,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房間,而我就坐在這個辦公室唯一的共享空間工作,有時不同公司的人都會出來使用這個共享空間見客人丶聊天丶或是陪訓同事。這天出來陪訓員工的,是一家專門幫不同企業生意帶到內地的 Marketing 公司。

甚麼誇境電商丶備報報關丶天貓淘寶,的確他們是用廣東話說出一堆中文字,但就像我們會叫雪糕,他們會叫冰淇淋一樣,即使是廣東話,聽起來就是特別令人不舒服。

後來來聽的人愈來愈多,就像交流大會一樣每人互相在交換卡片,分享著自己的市場經驗。

「現在經營社群媒體,不能單一經營,最基本要經營四個,抖音丶小紅書丶微信公眾號丶和 Facebook。Facebook 現在雖然用戶已經不是年輕人,但最重要的功用是令國內人覺得你是真的來自香港的公司,建立起他們對你們品牌的信心,其他的社群媒體就不必了!無論香港還是國內,現在最快最有效的就是小紅書了!」

他們的講者說到一半還走來拍我的肩,說我今天聽了很多他們的機密,肯定獲益良多。接下來我走進了別的房間,在他們的大會結束之前沒再出來。

下班後的夜晚,我在長沙灣吃快餐。小小的店只有一層,坐滿了很多小孩和公公婆婆,我用我有優惠的 Alipay 點了餐,拿到餐後找個角落坐下來,吃著雙層芝士孖堡,一邊聽著附近的聲音,一邊放空。

最吵的是在等餐的大叔,他拿著手機大聲地用普通話和電話對面的人對話著:「你還買的到奶粉嗎?我這邊就三罐,三罐!」「那個保養品叫甚麼,你微信發給我一下!」諸如此類的購物對話持續到他拿走了他的外賣。

吃著吃著,對面的四人桌來了三女一男,相信是在念小學的小孩。四人一邊玩手機一邊聊天,其中一人是完全不說廣東話,只說普通話的,另外三人對此事似乎完全沒有感覺,隔著兩種語言自然地聊天,滑手機的繼續滑手機。剛好我可以看到背對我那兩人的手機屏幕,一個是在滑抖音,一個是在發微信,原來我已經與時代脫節,香港的新一代已經不是用 Instagram 和 Whatsapp。

聽著聽著,另外三個也開始混雜普通話和廣東話了,我終於發現四位的普通話都比廣東話講得流暢,原來是「新香港人」。

他們在這家幾乎滿坐的麥當勞玩了十來分鐘,也還沒有去點餐,在我都吃完雙層芝士孖堡和薯條,在假裝啜可樂的時候,其中一名女生終於動身去點餐。

沒一分鐘,她回到坐位這邊,突然「踫」的一腳踩在椅子上,竟然是要人幫她綁鞋帶,然後旁邊唯一的男生就幫她綁好了。看到這裡,我的可樂還沒喝完,但我已經喝不下去,背上背包站起來準備離開,不自覺地環顧了一下四周,原來,在這家麥當勞裡,大概我才是異類。

回到家,旁邊有兩個聲音來源,第一個是每天沒人看都開著的香港唯一免費電視台,另一個是父親手中的手機,我不知道在播甚麼的鳳凰衛視新聞。剛坐下沒多久,很少用手機的媽媽就拿出她的手機,說一起跟她上班的朋友幫她安裝了一個應用程式,有很多東西看,又有資訊又有新聞,叫我教她用。我接過來一看,是「百度」。

原來比我年輕的一輩,思想上已經不抗拒中國特色。比我老的一輩,或許他們本來就是從內地偷渡來港,為的只是賺錢,又或許他們經歷過英國的早期統治,不會覺得英國有多好,中國才是他們祖國。原來連我自己,也不知不覺被小優惠小甜頭利誘到。

0 Comentarios:

張貼留言